
合肥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说古老,以合肥为中心的环巢湖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合肥有2100多年的县治、1400多年的府治历史;说年轻,1952年,合肥才正式成为新中国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正在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奋力成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全国示范城市。现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个县和1个县级巢湖市,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等14个省级开发区。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合肥市国土总面积1144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2%,其中,市辖区面积1339平方公里。
2023年2月23日,合肥市统计局发布2022年全市人口变动情况调查数据。2022年,我市常住人口963.4万人,较上年净增16.9万人,占全省比重由上年的15.48%提高至15.72%,上升0.24个百分点,人口首位度再提升。从增长方式看,我市常住人口仍以迁移增长为主,2022年我市迁移增长人口13.5万人,同比拉动总量增长1.4个百分点。 总体看,我市人口自然增长保持较高水平。全市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8.6万人,自然增长人口3.4万人,出生率8.97‰,自然增长率3.58‰,人口保持正增长。
2022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以超常规举措应对超预期挑战,靠前发力稳经济政策举措,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发展质效实现新提升,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全市经济承压奋进、逐季恢复,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013.1亿元,连续七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其中,一季度增长5.3%,上半年增长2.9%,前三季度增长3.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79.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4394.5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7239.4亿元,增长2.4%。
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亩产“六连增”
全年农林牧渔业产值584.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全年粮食产量294.23万吨,连续九年稳定在300万吨左右,亩产实现“六连增”,2022年达373公斤/亩;蔬菜产量250.65万吨,同比增长3.7%;水果产量52.16万吨,增长1.6%;猪牛羊禽肉产量35.52万吨,增长4.3%;禽蛋产量21.13万吨,增长1.9%;牛奶产量9.69万吨,增长9.7%;水产品总产量23.86万吨,增长4.3%。
二、工业经济持续发力,新增规上企业再创新高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全省2.7和0.2个百分点。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884户,同比增加25户,超10亿元企业136户,同比增加8户。全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户,创历史新高,总数达6412户;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户,总数达到139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68户,创十年新高,年末规上工业企业达2485户。
全年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3%,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7.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6.2%,创同期历史新高。新增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及新能源两个千亿产业。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7.8%、37.2%、34.0%、27.6%和23.1%。
三、服务业加快恢复,科技服务业高速增长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7239.4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金融业增加值1166.7亿元,增长8.7%。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两千亿元,达2209.96亿元,同比增长5.5%。32个行业大类中,21个实现增长,增长面达65.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7.8%和27.7%,两大行业合计拉动规上服务业增长7.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27.6%。
四、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工业投资贡献突出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9.1%,高于全国、全省4.0和0.1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677个,同比增加239个,100亿元以上项目32个,增加6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同比增长10.8%,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09.9%。
在中航锂电、比亚迪等一批重大项目带动下,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5.8%,创近十年同期新高,拉动全市投资增长6.3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1.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4.7%。
五、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1.62亿元,同比下降1.8%。大宗消费平稳运行,限额以上石油、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0.0%和5.3%,拉动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长1.1和1.3个百分点;绿色、智能产品消费表现亮眼,限上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2.9倍、1.1倍和2.4倍,拉动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长2.6、1.0 和3.3个百分点。
全年进出口总额3610.95亿元,同比增长8.6%,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301.84亿元,增长13.4%;进口1309.11亿元,增长1.1%。中欧班列开行国际线路覆盖18个国家、90个站点城市,全年开行768列,同比增长15%。
六、金融信贷量质齐升,财政收入增速领跑
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070.93亿元,同比增长12.4%,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23952.13亿元,增长16.1%,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长48.8%,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9.8%,均创历史新高。新增存贷款6091.92亿元,增量创历年新高。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9.25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0.4%,增速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80.18亿元,增长12.8%;其中民生支出1166.1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八成,达84.5%。
七、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跑赢GDP
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06.9%。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其中,交通和通信、食品烟酒、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生活用品及服务、衣着类分别上涨4.8%、3.6%、3.2%、2.1%、1.4%和1.2%,居住、医疗保健类均上涨0.3%。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20元,同比增长6.1%,高于全国、全省1.1和0.1个百分点,快于GDP增速2.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77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27元,增长7.0%。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1.98缩小为1.96。
八、先行指标积极向好,企业信心明显提升
全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6.16亿件,增长10.4%,其中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3.28亿件,增长10.7%。全社会用电量500.9亿度,同比增长12.8%,高于全国9.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240亿度,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6.2个百分点。全年制造业PMI均值50.7%,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新增市场主体29.2万户,总数突破150万户。
总的来看,2022年合肥有力有效应对多重因素冲击,各项工作难中求成,成绩来之不易。同时也要看到,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面临的挑战不容低估。下阶段,全市上下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以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以量子信息科学为基石,以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稳态强磁场等大装置为重点,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等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微尺度物质科学等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设中国科大先研院等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链条创新体系,在量子、核聚变能源等多个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成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创新基础平台。

国家实验室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同步辐射是一种强度大、亮度高、频谱连续、方向性及偏振性好、有脉冲时间结构和洁净真空环境的优异的新型光源,可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力学、地学、医学、药学、农学、环境保护、计量科学、光刻和超微细加工等众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坐落在安徽合肥中国科技大学西校园,是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实验室建有我国第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简称“合肥光源”)。其主体设备是一台能量为800MeV、平均流强为300mA的电子储存环,用一台能量800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作注入器。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是科技部2003年11月批准筹建的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于2004年11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海内外专家的论证。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是在长期坚持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重点实验室资源的优化整合,逐步形成的一个以多学科综合为特点、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叉前沿领域为导向的新型实验室,其学科领域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实现了五大一级学科之间大跨度的整合。
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国际领先地位,统筹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关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建成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开放式科研平台,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积极争取新能源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核聚变领域国际先进的地位。统筹全国核聚变领域的优势科研院所、高校等。建设核能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式研究平台,解决聚变堆建设的关键问题,推动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的立项建设,加快聚变能应用进程。
 |
 |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
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
|
大科学装置
合肥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建有我国第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简称“合肥光源”), 为我国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学、化学、能源环境科学等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实验平台,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设计、研制并完全拥有其知识产权的EAST装置,是国际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它同时具有上亿温度的“超高温”、零下269度的“超低温”、“超大电流”、“超强磁场”、“超高真空”等极限条件,它的成功建设和运行是我国核聚变研究的里程碑式突破。国家大学工程EAST装置在高参数下开展稳态实验研究的特长和能力以及取得的特色物理成果,推动我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走在国际前列。EAST物理实验先后创造多项托卡马克运行的世界纪录。EAST已成为国际上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的重要实验平台,为世界聚变研究做出了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稳态强磁场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的水冷磁体中有3台磁体的性能指标创世界纪录;混合磁体获得世界第二强的稳态磁场;磁体技术和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国际首创强磁场下抗强扰动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STM-MFM-AFM组合显微镜系统、强磁场下低温超高压系统,使得我国稳态强磁场相关实验条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已对用户开放,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已成为国际五大强磁场装置之一。
交叉前沿研究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
人工智能平台:依托语音及语言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构建人工只能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突破类脑智能技术及其他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建成大规模智能计算中心,促进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引导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是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和中国科技大学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原则建设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有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率先在世界领域开展量子远程大规模保密通信应用工程。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合肥市政府合作建立,坚持资本、专业平台、产业孵化相融合的三轮驱动发展路径, 被列入安徽省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单位”。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由清华大学与合肥市政府合作设立。主要建设公共安全综合实验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定位于创新型科研及产业转化机构。
离子医学中心:设立离子医学引进和研发两个项目主体,建设集离子医学技术研发、治疗、培训、数据化处理中心及高端医疗装备研发、关键部件制造、系统集成和产业化两个公共平台为一体的创新科技基地。
大基因中心: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三大平台。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未名-BIG联合基因研究院,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基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包括精准制药、精准医疗和精准育种三个板块,成果转化平台主要打造基因产业创业园。
 |
 |
 |
人工智能平台
|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
|
 |
 |
 |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
|
离子医学中心
|
大基因中心
|